为何觉得周恩来不适合领导职位?听听这四个人怎么说,道出了核心缘由!有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何会有人认为周恩来不适合担任领导角色呢?其实,从四个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一些关键原因。他们提到,周恩来虽然才华横溢,处事周到,但在某些方面,他的特质可能并不完全契合传统意义上的“领导”形象。这并不是说他缺乏领导能力,而是他的风格更倾向于稳健与和谐,而非强势决断。有的人觉得,作为领导,有时候需要展现出更为果断的一面,迅速做出决策,而周恩来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更注重全面考虑,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这种特质在某些紧急或需要迅速行动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认为稍显犹豫。还有人提到,周恩来过于谦逊,不善于自我推销,这在竞争激烈的领导岗位上可能会吃亏。他更倾向于用行动证明自己,而不是通过言语来争取支持和认可。当然,这些观点并不是对周恩来的全面否定,而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他的领导风格。事实上,周恩来的卓越贡献和广泛赞誉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伟大。但通过这些人的话语,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会有人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太适合传统的领导角色。
得说清楚,咱们这儿提到的“一把手”,指的就是全党、全国最顶尖的领导人物,别的什么职位,都算不上这里的“一把手”。
新中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头一回开会,立马就选了周恩来当政务院总理。这决定啊,真的是全党、全国老百姓心里都盼着的,大家一致同意,没人有异议。
1948年夏天刚开始那会儿,中共中央华北局的二把手在向中央工委的头儿刘少奇和朱德做工作汇报时,提议得赶紧把经济工作给抓起来。
说到具体怎么去做,这位第二书记自己还没顾上深入去了解情况,给出个明确的办法来。朱德听完汇报后,直接就说:“别急,咱们的周恩来同志马上就要到了。他特别擅长管理,这事儿交给他,肯定能处理好!”
朱德特意指出,他这人,一直以来都是个擅长管理的好手,绝对的优秀管家!不光是我们党内像朱德这样备受尊敬的大领导这么认为,就连苏联党内的高层领导也都是这么认为的。
1949年2月头几天,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米高扬同志,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前往了咱们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驻地西柏坡,想见见毛主席,好好聊聊中国革命的最新情况。
那时候,米高扬跟俄语翻译师哲聊起天来,他说,你们建立中央政府,领导人才可不少,周恩来当总理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上哪儿还能找到像周恩来这么好的总理呢?你们能摊上这么棒的总理,真是太有福气了!
要是朱德和米高扬说的话还不够让人信服,那毛主席的话肯定就是最有分量的了。1949年3月13号,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西柏坡举行了。
在会议总结时,毛主席直接说了,新中国的中央政府领导班子现在还没定下来,这事儿得跟民主人士好好聊聊。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周恩来肯定会加入,他就像是咱们的内阁一把手那样重要。
到了北平以后,毛主席跟罗瑞卿讲过,恩来同志是那种能当国家政务院总理的大才。
所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大典结束后,周恩来就把心思全放在了准备新中国的第一届“领导班子”——就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事情上。
经过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的多次商量和权衡,最终决定废除华北人民政府,把这个团队先当作政务院的根基,同时借鉴华北人民政府的做法来组建政务院。
后来,政务院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就开始从其他几个大行政区找来一些人,给他们安排工作。就这样,李富春、高岗、邓小平、彭德怀、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先念等这些大佬,一个接一个地被调到了政务院,开始在那里上班。
周恩来在准备成立政务院时,特别费心琢磨并多次思考的是怎么给民主人士分配位置。民主党派在革命里可是立了大功,因此,那些民主党派的头头脑脑们,都得给他们找个合适的地方待着。
中共中央要离开西柏坡的那天晚上,毛主席召集大家开了个会,商量着3月25号到了北平后,得办哪些大事儿。
周恩来建议,在西苑机场搞个进城仪式,先检阅下部队,然后跟各界代表,特别是那些有名的党外朋友见个面,聊聊他们对新政府的一些看法。新政府一成立,咱们就得琢磨琢磨,给他们分配啥活儿干合适。
毛主席赞同周恩来的看法,他说,对于那些为国家做过贡献的民主人士和各民主党派的头头们,得在政府里给他们找个合适的位置。咱们盼着他们在以后的政府事务和其他工作上,能继续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定了大方向后,接下来就得动手干了。但真要把这事儿干好,可不是那么简单。好在周恩来在国统区摸爬滚打多年,对各党派那些民主人士都挺了解,跟他们关系也处得不错。
因此,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的任职人员名单,大都是周恩来给琢磨出来的。他费了好大劲去平衡各方,协调关系,把各民主党派的头头们、社会上有声望的人,还有那些没加入党派的人士,都给安排进了政务院和相关单位。
周恩来依照他们过往的功绩、才干和经验,给他们分配了不同的职位,像是副总理、政务委员,还有政务院底下四个委员会的头儿或者二把手,以及一些部长、副部长啥的。
比如说对傅作义将军的岗位分配,因为傅作义之前在绥远搞过河套水利建设,干了不少活儿,所以周恩来提议让傅作义来当水利部部长,还找了当时北京市委副书记李葆华来帮他一把。
在准备组建水利部领导团队时,周恩来请傅作义帮忙推荐合适的人选,并且跟副部长兼党组书记李葆华说,只要是傅作义推荐的人,咱们都得考虑用上。
傅作义被周恩来打动,于是鼓起勇气举荐了两位民主人士。其中一位是张含英,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拿到了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以前还当过北洋大学的校长。在国民党政府那边,他担任过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秘书长、总工程师和委员长等重要职位。
刘瑶章这个人,以前当过国民党中央的执行委员,还做过河北省党部的头儿,北平市的市长也是他。没过多久,他们两个人就分别被挑中,一个成了水利部的副部长,另一个则当上了水利部办公厅的主任。
周恩来在处理工作时总是费尽心思,想得很长远。经过他的精心调配,那些民主党派的主要头头、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还有那些没有党派但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大多都被妥善安排进了政务院以及它下面的部门。
1949年10月19号下午,毛主席亲自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三次大会,会上正式拍板决定了政务院副总理,还有下面那些委、部、会、院、署、行的一把手人选。
在四位副总理里头,郭沫若和黄炎培这两位都是民主人士。政务院领导层一共21人,其中民主人士就有11位。再看看政务院下面的34个部门,109个正副职位里头,民主人士占了49个,光是正职就有15个。
新中国头一任“领导班子”里,汇聚了各路社会能人,真是人才多多,赢得了不少民主人士的连连好评。大家都说,周总理那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周全”总理!
机构建起来,人员都到岗后,周恩来马上挑起了“全盘管理”的大梁。按照政务院首次会议的指导思想,他首先起草了《政务院各部门组织架构规定》,好让新政府的各个单位能够快马加鞭地步入正轨。
周恩来巧妙地推行了政务例会制度。这个制度要求,每周都得开一次政务会议,参加的人有总理、副总理、秘书长,还有政务委员。会议主要是商量和确定政务院的一些大事,比如重要决定、规矩、命令,还有人事安排这些。
周恩来特别看重政务会议,他觉得这是收集各方想法、大家一起出主意、做好决定的好方法。这种会通常都是他带头开,会上谁都能放开说,把自己的看法都讲出来。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再来做个总结发言。
根据以前政务院副秘书长孙起孟的讲述,民主同盟的领头人、政务委员罗隆基,就算是身体不舒服住进医院了,也还惦记着参加政务会议。罗隆基提过,有些会他其实不想去,因为他觉得那些会没啥实质内容。
不过,政务会议在他心里可有着不一样的分量,他特别想去,并且是非去不可。这并不是因为会议里讨论的内容让他着迷,也不是因为哪个人的发言他爱听。
其实啊,每次政务会议,周总理都会发表讲话,那些话让罗隆基感觉特别有收获,就像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一样。因此,他每次政务会议都铁了心要去,生怕错过。
罗隆基直言不讳地说,周总理的讲话那叫一个深刻,条理清晰,水平真不是一般领导能比的。并且啊,周总理还能把大家发言里头的亮点都给吸纳进来,给予充分的认可。
而且,周恩来有非常高超的手段,他会把会议上大家提出的那些不对头的观点给指正出来,让在场每一个人都觉得他说得在理,心里头服服帖帖的。
周恩来工作干得特别棒,他的努力直接带来了大变化。在政务院的带领下,新中国没多久就创造了让人惊叹的成绩。仅仅用了三年,就完成了恢复国家经济的这个大难题,然后在1953年,很顺利地开启了“一五计划”。
然而,到了1953年那会儿,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一把手高岗,心里打起了篡党夺权的算盘。他瞅准时机,借着分散主义的乱子,在毛主席面前讲了些诋毁周恩来的话,心里头还琢磨着想顶替周恩来当总理呢。
罗瑞卿回想起来,毛主席曾和他聊起过一件事。高岗在毛主席跟前嘀咕,说周恩来不适合当总理,得换个人来干。他说的那个“换人”,其实就是他自己。但毛主席立马反驳说,那可不行,我觉得周恩来干得非常棒!
在周恩来负责政府工作期间,他总是以极佳的状态投入工作,精神饱满,对小事也极为重视。同时,他做事既果断又洒脱,处理各项事务总是井然有序,效率极高,而且特别勤奋,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着。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郭沫若跟周恩来关系特别好,他曾说,自己对周先生那是真心佩服。周先生考虑问题,那叫一个细致,就像水银一样流得顺畅。他办事儿也是快得很,跟闪电似的。而且啊,他做什么都是全身心投入,好像永远都不会累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每天都忙个不停,工作时间特别长,任务也特别重,这让他的工作人员都挺替他的健康捏把汗。那时候,当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李琦,还特地给周恩来写了封信,劝他要工作和休息搭配好,可得把自己的身子骨照顾好。
李琦后来想起,周总理回到北京后找他聊天,问道:“都这么久了,你还不明白我的心思吗?国家刚开始建设,我身为总理,得多挑点担子,多干点实事,这样毛主席和少奇同志才能腾出空来,专心琢磨那些大事儿啊。”
陈浩秘书回想起来,周总理工作起来那真是拼了命,一年到头,365天无休,他的日程表上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的。这边手头的事儿还没忙利索,那边周总理心里已经开始琢磨第二天的工作了。有时候,都夜里三四点钟了,他还在办公室里打转,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的事儿。
周恩来在管理政府事务时,展现出了超群的智慧和杰出的能力,这让他赢得了全党、全国百姓以及各行各业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他离世,周恩来在总理的职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26年多。
1950年1月10号一大早,周总理,也就是政务院的那个头儿,带着贸易部部长他们一行人,坐火车直奔莫斯科去了。说起来,毛主席早在前一年的12月份就已经到苏联串门去了,他和苏联的党政大佬们坐下来,好好聊了聊咱们中国和苏联之间那些重要的政治啊、经济啊的事情。
重点在这儿,咱们得商量下怎么废除国民党跟苏联1945年8月那会儿签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打算换个新的友好条约。还有啊,得使劲儿争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咱们刚成立的人民共和国提供点经济上的帮助。
对毛主席和周恩来而言,让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并发展起来,是咱们国家赶紧摆脱落后,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重中之重。这次周恩来去莫斯科,其实是毛主席特意安排的。
毛主席觉得,在外交谈生意这事儿上,周恩来比自己更拿手,他是处理各种难搞问题的谈判高手,还是政府的一把手。让周恩来去主导和苏联那边的谈判、签合同,会更加妥当。
毛主席曾高度赞扬说,周恩来在国际大场合上比我拿手,他特别会处理那些棘手的矛盾。到了1949年12月,毛主席头一回去苏联访问,跟斯大林见面的时候,他就提议让周恩来去苏联参与谈判和签字的工作。
不过,斯大林没采纳毛主席的意见。过了几天,毛主席有点恼火了,斯大林见状才让了步,答应让周恩来去莫斯科。周恩来一到莫斯科,就立马忙开了,工作既紧张又有条不紊。
周恩来是中国代表团的一把手,他不仅要全盘负责代表团的谈判工作,还得时常找毛主席商量、汇报。同时,他还得跟苏联那边进行一连串紧张又密集的会谈。最终,他把这一切都处理得漂漂亮亮,真正显示了他的过人本事。
毛主席、周恩来、郭沫若还有罗隆基他们四个人的看法,说白了就是讲明了周恩来不太适合当头儿的关键点:周恩来这人吧,特别有才华,也非常聪明,但他的长处在于能把小事看得很重要,做起具体工作来那是一绝!
